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①优秀例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最全版)
(含答案)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一模测试语文(含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语言基础运用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微写作、作文
2020年(14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年(15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昌平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作文①优秀例文
2020.6
原题:
①近些年,为给广大学子上好大学“第一课”,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录取通知书的设计。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老教授们用毛笔手写完成的。炎炎夏日,他们齐聚一堂,在举行开笔仪式后,端坐案前,狼毫蘸墨,用楷书、行书等字体一丝不苟地写下每个被录取同学的名字。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激光雕刻的该校“二校门”3D纸雕工艺品,由在校师生纯手工拼插完成。新同学打开录取通知书,见证了清华大学百余年传奇的“二校门”便立体完整地呈现出来。
······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1号文:
一纸信笺,一份期许
近年来,愈发精致而富于巧思的录取通知书,给初入大学的莘莘学子们上了生动而真挚的大学第一课。或是一幅浓墨淡彩交织的画卷,或是一张新科技绘制的蓝图,这其中有尊重,更有殷切的期望。
在一个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国家,对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的重视,无疑体现着满满的“仪式感”,而我以为,这种仪式感是校方对学子尊重的体现。白纸黑字,喷墨打印的A4通知书寄到考生的面前,心无波澜,也便罢了,但试若你12年的辛勤与付出,换来信件中渗透着淡淡墨香与浓浓情意交织写下的方正行楷呢?到那时,心中的情绪更多的不再是眼前一亮的欣喜,那得到尊重的澎湃与感慨便将化作继续学习、攻坚的动力。由此可见,一份小小的录取通知书,更像是一次满怀着深情的言传身教,此后无需多言,尊师重教的规矩也灵动地通过这笔墨刻在学生们的心里了。
巧妙的通知书设计,更是一个学校风气的无声传达,其中饱含着老师们、学长学姐们的期许。炎炎夏日,老教授们坚持伏案执笔,写中国书法,这是一份坚忍的品格,更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狼毫蘸墨,书香尤存,谁又能不被遒劲刚直的一笔一画所感染呢?见证清华百年传奇的“二校门”,经由3D打印技术变为小巧精致的立体插片,在校师生一起纯手工的拼插完成了它。展开薄薄的信笺,科学技术的功能与魅力,科研工作者的匠心与执着,似乎都能通过小小的通知书向学生们展开求索的大门。
在偌大的校园里,巧思处处有,可为什么录取通知书最让人惊悦不已?我以为,录取通知书的打开,是真正意义上学生们来到高校所上的第一课。这是对他们懵懂少年时代的告别与纪念,而又标志着青年时代的开始——他们,还有即将迎来这一时刻的我们,都将成长为一代青年人,以个人之所长书家国之华章。于青年人而言,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如狂风暴雨之中轮船的舵一样,指引着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录取通知书迎接着青年们的到来,见证着他们的成长,以这一纸小小的期许,将学校之精神、家国之风气,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每一位学子。
然而做好了录取通知书,就一定能摆正青年们成长的方向吗?实则不然。究其根本,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作为外在形式的表现,只能带给学生们精神层面的一点感染,而作为外因的学校教学水平与态度的考量,与作为内因的学生自己理想抱负与个人能力的平衡,才真正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
朋友,人生的路道阻且长,让我们把通知书中的美好期许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化作坚定的力量,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2号文:
敬启 敬起
教育是国之命脉,旨在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尖端人才的高等教育,更是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刻,大学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开始。因此,各高校开始注重通知书的设计,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从本质上来说,精心设计的录取通知书带来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的仪式感。这样一份承托着高校与师长殷切期盼的通知书,使学生认识到即将到来的四年学习生涯将与以往不同,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对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在等待着他们。将某一时刻从平常生活中标出,使这一时刻获得与众不同的意义,就是仪式感的来源。这一不同寻常的节点,也就成为人生长途中的一块界碑,促使人意识到新阶段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责任、新目标。这对准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敬学的一个起点。
随仪式感而来的,就是一个大学校风、师德对学子的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已经坚持多年,由老教授亲笔写下每一位录取学生的名字,其浩大的工程量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每一个收到这散发纸墨幽香的书法通知书的学生,都会在欣喜之余感到老教师们朴实严谨、敬事敬业的情怀,由此生发出对未来学习生涯由衷的崇敬之情。这一笺敬书敬启,也就开启了师范学子学习为师之道的生涯。这是师德师风的传承,恰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其春风化雨的教育意义,与传承师风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同时,有些录取通知书更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引导与期待,将他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郑重交付。中国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种子仪器的形式,寄寓着对学子们的期望:诸君如播种于祖国大地上的希望之种,必要以农业发展造福人民。凡如是者,不一而足。
古人云:“欲善行者必善始”,一个塑造高尚人格、教会学生担当、引导学生发展的大学教育,当然可以由一份设计精良、意蕴深刻的录取通知书来展现。这是在四年严谨专业、育人育德的大学教育的基础上,一个别出心裁且价值非凡的开端,虽为锦上添花,更让锦绣渲染华彩。通知书上一“敬启”,学子生涯一“敬起”。
3号文:
人生的一课
越来越新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折射出来的,是各大高校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第一课”的看重。
虽然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准大学生们尚未踏入学校,却已经历了大学的“第一课”,这节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授课,它的讲授者默默无语,它的教室广大无边。也许是老教授用心写就的姓名,也许是立体逼真的“二校门”;也许你见到他它时刚干完农活,也许你正满怀好奇与激动……然而不论何种情景,讲课的老师只是单薄的一册录取通知书,听课的学生需要聆听那点滴细节背后的谆谆教诲。
这便是第一课的特别与奇妙,大学“第一课”不可或缺,学生只有上了这一课,对大学生活有所了悟,才能更好地开启下一段人生。
为何这一课广受重视?或许与这一课前面的限定词“大学”有关。成长为心智健全的十八岁青年,学生大多放下了幼稚,积累了成熟。大学与中学迥然相异,这是追求更高、更深知识的殿堂,也是探寻人生、思考生命的圣地。大学生们早已不是懵懂无知的孩童,他们身上有肩负的使命——大到民族复兴,小到造福社会。因而,“第一课”的设立不可谓不重要。用寥寥细节点明教授之根本:或许是认真做事、继承传统的文化美德,或许是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的新时代风范,高校用风格各异的通知书告诫学子,其本质——我想不仅是告诉学生做人的某种道理,更是追求其精神根源的思考之体现。
小小的通知书能承载多大的重量?或许我们不能用重量的多少来评判通知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但我们应该明白,通知书背后不仅包含老师们对学生的厚望,更大程度上也映射了社会对大学生应具备哪些品格的思虑。这份小而深的隐忧不是没有道理,从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到因小事龃龉而对同窗好友怒目相向,当代大学生有为社会大众羡慕的“高学历”一面,也有令人唏嘘担忧的“低素养”一面。培养大学生,是为以后的国家建设打基础。只有认真上好“第一课”,让教育的本心根植于学生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塑造完善的人格,为国输送健康的力量。这,便是大学教育之本。
一纸通知书,诉不尽智者对学生成才的希冀,尽管学生是否能完全悟道其意义因人而异,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高校对通知书设计的重视和社会的探索,教育的终极目的被又一次提及,那便是:塑造人格,让人们有能力过好一生。
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一句“造化随顺,风雅之诚”也许道出了一份心声。学生的造化自然各自境界不同,但做人、度过人生,便应有一份向学的诚心。立足教育、立足立人,便应当是学生、教育者要上好的重要一课。
4号文:
教育需要仪式感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开学典礼等诸项仪式的规划,这些一次次引发社会上的热议。在我看来,小小的录取通知书,让众高校各显神通,其背后是高校教育神圣庄重的仪式感在推动。当今时代,教育需要仪式感。
高校录取通知书,是莘莘学子由高中跨入高校,由年幼跨向成人,由幼稚步入成熟的见证。它见证学子进入了人生新阶段,恭贺学子十年窗寒的苦尽甘来,所以将其设计得精美一些,能更加满足学子们的喜悦激动与洋洋得意之感。但是,它的作用远不止此。
仲弓说:“居敬而行简。”时代快速发展,古时的束脩之礼,三叩九拜之规已渐行渐远,高速发展的教育以迅雷之势自我革新,时至今日可谓行简了。但“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初来乍到的敬畏之情,对教育神圣崇高的认识也可能随之淡化。这时,一份教授手书、古色古香的通知书,一册在校师生纯手工拼插的“二校门”,也许能重拾教育的仪式感,同时亦提供了一个教育的良机。
作为老教授们在炎炎夏日,开笔仪式后一丝不苟书写下的信札,这些录取通知书无疑传达出了超越原本内涵的价值。狼毫小楷、飞墨行书,传达出的是教授们严谨治学的风韵和内心宁静的境界。一钩一画间,传达出的信息,远胜机械打印出的宋体方字,因为教授们是经过“沐浴熏香”般的开笔仪式,进而抱着对教育的庄重敬意,对后生的殷般期许写下的富有仪式感的书卷。试问当欣喜的学子们打开这沉重的扉页时,怎能不沐浴在庄严古朴的气息和殷殷的希冀中?作为与学校的第一次接触,学子们必然会细细体会,感受其中传达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当清华学子看着激光雕刻的工艺品,从中能体会到科技与人文的交融,进而深化了对那句“厚德载物”的理解,这是多么自然的“开学第一课”,多么难得的教育良机啊。
而这些敬意精神的传递,教育机会的把握,都是通过一张充满仪式感的小小卡片,当我们把这些小物件通过某些方法或仪式,令其被赋予了精神价值,这便是仪式感。并不需要铺张浪费,大张其鼓,而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灌注敬意,让学子在其中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其本质来源于内心的居敬,这份居敬便是教育所需要的仪式感。即便束脩与程门立雪的时代远去,这些内化于心的仪式感仍能带领学子对学校的文化精神加强认同,对所接受的教育充满敬意。
除了一张纸片,仪式感能寄托的方向更多。教育需要仪式感。
5号文:
纸薄意厚,故学新民
从古香古色的亲笔书写,到极富现代科技元素的立体校门,高校近年来无不在“录取通知书”上下足了功夫,以期为所汇英才上好“第一课”。纸薄意厚,体现的是大学风格,个体关怀;跳出纸上,更折射了当今时代的“大学之道”。
各色通知书“一枚一款”引人注目,首先在于其片片纸张间展现了大学风格之精粹,在苦心构思之间传递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怀。陕西师大致力于培养学德兼备之师,以教授亲笔写毛笔字的方式,尽显其育人、育师之严谨。清华大学作为一直走在前沿的理工“王牌”,融入3D打印元素,尽显其敢为人先、创新巧思的理念。学生未入校门,先见其书,手持的是教授、校友对学生倾心注入的心血,自然感到一种“被重视感”,在了解大学风格、文化的同时,产生一种身份认同。如此,特色通知书于校方、于生方,都意义重大。
同时,“通知书”的目的不仅在与新生“打个照面”,更在于以最简单的方式上好“大学第一课”,折射出当今时代的“大学之道”。而在我看来,陕师大与清华的探索,正将“故学”“新民”二道跃然呈现于纸上。
“故学”之“故”,指的是一种对先人治学方式、态度的继承,也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发扬。中国的学术文化源远流长,从孔子杏坛讲学、诲人不倦,到韩愈所说“传道、授业、解惑”,无不彰显一种认真、严谨的教育传统。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典雅的书法,到浩瀚的史书,无不是其一脉相承的见证。高校请教授于夏日狼毫蘸墨,写下每一位同学之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所校园对古风、师风、德风及文化传统的坚守继承,是可谓之“故学”。
“新民”之“新”,在于立足当代,赶追前沿,勇于创新。大学“汇天下英才”,成卓越之事,是一个国家的智慧宝库,事关民族未来。在美国制裁中国时,目标首先瞄准大学项目,企图以封锁大学的方式阻塞科技创新之路。“AI先锋”百度集团创始人李彦宏毕业于北大;阿里巴巴集团马云回忆往昔时,亦感怀其所受过的大学教育。须知,大学敢创新,学生方敢创新,进而可堪民族复兴之大任。清华融入科技元素,又立足百年来的传统校门,正有以“新民”使“故学”焕发生机之意。
“纸短情长”,通知书背后,有着无穷的大学底蕴。行胜于言,唯有将“纸上的精神”贯彻于“纸下”,大学才能焕然生机。
6号文:
第一课名为责任
近年来,大学越发注重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一封封别出心裁的通知书引发学生分享、社会关注的同时,传递着深沉的文化意蕴与道德精神使命。
毋庸置疑,一封通知书,是学子寒窗苦读十数载的肯定与奖赏,是学校吸引社会关注增加声誉的绝佳途径,可却绝不仅限于此。不管是对于作为发出者、设计者的学校,艳羡赞叹的社会大众,还是作为接收者的新生,若将通知书的意义限制于精美设计背后,便切断了一所大学甚至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脉与使命责任的传承,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通知书作为学子进入大学的第一课,所传授的首先是一种文化血脉与底蕴,带来的是一种归属感。无论是纸雕出的,见证大学百余年传奇的“二校门”,老教授蘸笔挥毫写就的同学姓名,抑或仅仅是对于学校来历沿革的一段介绍,均是大学留给其学子的“初印象”。这是脱离利益权衡前景评估后,大学作为学子未来成长、成人、接受培育、生活之地的宣告,所带来的,是诚恳而亲切,满怀期望的第一声问候,是学校文脉、历史与学生精神的相见。
通知书作为第一课所教授的,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云南大学、交通大学……各学校的成立与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所传递着的精神,所育成的人才撑起国家数十年来的脊梁。可国家的发展,新人才的诞生,还看今朝,还看新生。于是老教授们在炎炎夏日举行仪式端笔书写学生姓名是对于每一位新生的托付与期盼;“二校门”在眼前立起,诉说着几十年来的风雨辉煌。通知书,成为一封郑重的托付,提醒学子接过学长学姐的接力棒,在新的时代承担起一个学校的精神,又以学校为起点担负下民族、国家的使命与责任。
通知书所带来的第一课,名为责任。在当今这个平安而富足的时代,在新一代惯于为自己的生活精打细算,视学府为标答、为成就自身阶梯的时代,那一封封精心设计的通知书所应传递的,是一声诚恳的欢迎与一次郑重的交付,提醒学子们:你的身后是无数曾为脊梁的学长,你的身前,是一个需要有更为强健的脊梁的民族与国家。
7号文:
录取通知书,开学第一课
小小的一张录取通知书,承载着大学对莘莘学子的情意,寄寓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更饱含对新旧交替与传承的期望。由此可见,录取通知书的独特设计,使其在通知的实用功能外,更包含了对同学们上好开学第一课的特殊功用。
录取通知书,是学子们收到的的来自大学的第一件礼物,也是对于大学最为直观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见微知著”,好的录取通知书,不仅能使学生清楚了解到学府特点,更能在传递治学理念的同时,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想要上好“大学第一课”,录取通知书的设计,须形质兼备,新旧并蓄。
正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以老教授们的书法为形,以一丝不苟、尽心做事的精神为质,同学们才能在其中收获到严谨治学的态度与古典人文的审美体验;正如清华大学以百年校门为骨,以3D纸雕为肉,同学们才能在其中领略到百年传奇与新鲜科技的碰撞,收获到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期许。形质兼备、新旧并存的录取通知书,不仅仅蕴含了长者的情意,更在学生品鉴之中,起到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作用,如此,才是一堂好的大学“第一课”。而反观一些学校,对待录取通知书或只重其形而不重其质,导致设计不知所云,空有其形,流于表面;或有一些只重其质而不雕其形,导致成品不堪赏玩,更难品鉴。由此观之,形神兼备,新旧兼蓄的录取通知书,不仅能抓住学生眼球,从而做好开学第一课,更是一所大学的“门面”,所以用心设计,至关重要。
同时,对于录取通知书设计的重视,也体现了近些年对于学生德育、美育的看重。教育的内涵从原来的书本致学,变成了从身边一点一滴之学习,从自身一言一行中体现。录取通知书虽小,却是学生在经历高中生活后对于大学的第一印象,也是接受多元化教育至关重要的一步。无论是陕西师范大学对于古典美学的看重,还是清华对于科技美感的尝试,优秀的录取通知书,无疑会给学子的开学第一课起到“赏心悦目”的双重作用。
然而我们说,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有学才有教,有习才有课。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珍视老师长辈们在炎炎夏日的劳动,体会大学师生们纯手工拼插的情谊,从中获取或一丝不苟或创新传承的道理,才是上好大学“第一课”的关键所在。
录取通知书,虽小也大;大学第一课,虽微也重。
8号文:
系好大学第一粒纽扣
近些年,许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令人羡慕不已,陕西师大录取通知书用毛笔手写而成,清华录取通知书则是手工拼插的百年“二校门”。学子收到此类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自然会被其中的精神所震撼。
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这些通知无一例外地在这个略显喧闹的时代中突出了一份精神的平和与宁静,是在为学子系好大学生活第一粒纽扣。
在这个喧嚣的年代,大学也早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前有博士不知知网为何物,今有仝卓为进入理想大学而篡改档案。学生群体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正日益变得浮躁而功利。上大学只为文凭者不在少数,仿佛学历只是物质世界的“通行证”,财富大门的“敲门砖”。如此情况下,为学生群体在进入大学之前打一针“镇定剂”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针对利已主义痼疾,预防比治疗更有效。
也正是在红尘滚滚的大环境下,一份“宁静致远”的录取通知书对学生的精神健康更显可贵。一份狼毫蘸墨的录取通知书,或许笔法不够隽逸,布局不够精良,却饱含了前辈学人对晚辈后学的无限期许与殷切嘱托。清华二校门更是清华百余年传奇历史的见证,当洁白的二校门手工纸雕在学子面前缓缓展开,静静挺立,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热泪盈眶。正所谓“大音希声,大道无形”,代代学人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就是在无言之中随一纸录取通知书一同送达,“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立校的宗旨,不能仅仅止步于教导学生学术之真,更在于诱发学生明道德之善,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得精神宁静的力量。古人尚且有此觉悟,今人应更加发扬才是。
一纸录取通知书,为学子系好了大学的第一粒精神纽扣,这样的通知书不妨多一些,再多一些。
9号文:
内化“通知书”
陕西师范大学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书法艺术系列通知书,清华大学科技感十足的激光雕刻通知书又于近些年朋友圈中广泛传播。有人费解:区区一张通知书,何必大费周章地如此行事?我认为,通知书不仅仅是大学的通行证,更是人生的启航证,因而,此举是有必要的。
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学校此举是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凸显学校特质。师范大学学生如若收到此校老教授于炎炎夏日,齐聚一屋,严肃开笔后,一丝不苟书写的楷书、行书通知书时,怎能不震撼于为人师表,认真严肃地教育态度。打开清华立体“二校门”后,又怎可不被其富有世界先行水准的科技教育含量而深深吸引,暗中立志不虚此行。通过多样的通知书,学生既会被学院的特质而深深吸引,也会进一步感悟到高等教育学府严肃认真的教育态度。从而立志不负年华,奋进学习。立德树人乃教之本,育之根。“开学第一课”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所谓多样化通知书,并非以新奇,特立独行为标。而是其是否承载对于学子启迪为准则。师范大学注重传统文化元素,并非其缺乏现代科技,而是自古以来,中华文化教育讲究师德,讲究传承。以教书育人为选择的学子,于高等学府中,首先应习得尊师,尊教的品德,而后习其他具体准则。对于饱含中华文化陶冶的学子,见如此刚隽有劲的楷书行书,怎可不能与血脉中文化传承有所共鸣吗?未到其院,先以此震醒幻想于大学享乐的学子。教育之严肃认真,容不得一丝放松。清华亦如此,注重科技元素,即现代元素展示,以此启迪学子科技之于生活重要。小小“二校门”,传承百余年,如何不让人对科技有所向往,以此为基,于漫漫人生路上,励人前行,催人奋进。
但究其根本,无论是传承文化,或是现代科技都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而设立。我们岂可说师范大学无法诞生高科技人才,清华大学无优秀传统文化学者?不可。所谓第一课,只为其发展打下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而已。因而。通知书作为学校精神文化载体,体现着学校对学子认可的同时,是对其人生起点的一种激励。无论何种形式,终将催你前行。现今,注重此设计,体现了中国注重教育,注重年轻一代的传承,在悠久古国和科技强国的双身份之中,必将诞生出更多更棒的新一代,促进中国发展。
小小通知书。其弘扬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于人生之海中航行。“内化”通知书,“纸下”的大学人生,才能焕发出生机。
10号文:
通知书设计,重视使然
炎炎夏日,你在房间吹着空调的凉风,看着窗外枝头摇摆诉新蝉,享受着高考后难得的松懈时,收到一封富于设计感的通知书,你是否会感觉到其中蕴含了一份重视?
通知书如此设计,我认为即是重视使然。
这种重视首先是学校对即将入大学的学生们的重视。全打印的录取通知书,不免会让学生感觉平平。可是当学生打开通知书,看到狼毫挥下自己的名字,或者“二校门”赫然伫立在通知书上方,一定会产生一份惊喜,既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又能增强对于新学校的归属感,不失为一堂完美的“第一课”。
除此之外,这种设计更是对学校文化的重视。在一个个楷书、行书的字体背后,是氤氲了几千年的书香和墨香,在一个立体的“二校门”的背后,是清华大学从建校到西南联大,再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辉煌历史。对即将踏入校园,对学校还几近一无所知的学生,拥有这样的第一课,即是看到了学校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重视,培养了学生对学校美好的第一印象。
而这种重视最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对大学学习、教育的重视。如今有许多学生以高考为学习的终点,进入大学后变放浪形骸,无心学习,忽略了大学教育宝贵的意义。而以这样庄严隆重的通知书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可以让广大学子认识到高考不是人生学习的终点,在大学中亦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老子说:“伏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样隆重的录取通知书是大学对大学教育的重视,引导学生走出高考的成功或失败,从而“弃其旧而开其新”,使其能“蔽而新成”。正如古代的及笄和弱冠里有多少少年男女从这样一种隆重的礼仪中汲取了对于人生未来漫漫长路的重视呢?
阅尽三坟五典,寒窗苦读须尽;读罢四书五经,蟾宫折桂会有时。这样的录取通知书,既是对学生十年寒窗的嘉奖,更是对学生生未来学习生涯的勉励。愿这样既有仪式感,又有内涵的“第一课”,更多地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11号文:
寄去一弯琼枝 迎来万盏冰心
近年来的录取季,人们常常被异彩纷呈的录取通知书吸引眼球。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俨然成了学校与公众关注的焦点。
寄去一弯琼枝,迎来万盏冰心。录取通知书所传递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招考信息,而又加入了学校的精神气质。陕西师范大学的老教授们在炎炎夏日齐聚一堂,端坐案前,或行或楷,一丝不苟地写下每个被录取同学的姓名,挥毫泼墨间也传递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用激光雕刻而成,先进的制作技术展现了清华大学顶尖的科研实力,体现了办学特色。交流是相互的,试想学子们展开墨字,是否也领悟到一份恭谨?当他们看到3D“二校门”矗立眼前,是否也暗下决心,精益求精?在相互的感染中,高校与学生完成了第一次心理上的交流。
由此铺开,录取通知书恰恰是作为一面风向标,映射出我国大学教育的变革。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韩愈曾有言于《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而解其惑者也”。我们所需要的大学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具体知识和实践能力,更应重视人格的感染与修养的提升。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在学校的精神引领下,毕业生不只能做得好成绩,好事业,还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理想气节的人。好的大学教育是当学生毕业多年以后,除却学校的名气,学位证书和具体知识之外,仍能记住并有所感动的东西。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乏高等学历犯罪的案件,往往令人震惊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之间竟有如此之大的鸿沟,唏嘘不已。除却个体道德感的缺失,我们是否也应反思教育在道德中的缺失?大学精神对学生来说是否只是高声呼喊的标语而无实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加以反思并解决的问题。
其实录取通知书的变革是否已经可以让我们得以窥见些许曙光呢?我们看到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与学生的精神交流,关怀学生的个体感受,并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
高效恰如月光下盈盈的梨花树,原先学生们在树下停靠有离开,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带来什么。现在它慷慨折下它的琼枝赠予来者,来者泪光潾潾间已交付出万盏冰心。这琼枝是“家”的印迹,也是前路的指引。
12号文:
录取通知书上的“第一课”
近年来,多所高校以翻新录取通知书的设计的方式,为广大学子呈上“开学第一课”,这种现象无疑是值得鼓励与推广的。一张通知书,开学第一课,二者以这种形式相融合,体现着创意、匠心,充满着高校特色。
古人云“见字如面”,高校录取通知书是新生们收到的第一件赠礼,它代表着高校对学生寒窗十余载积淀而出的学习能力的肯定,象征着高等学府与莘莘学子第一次心灵相通的亲密晤谈。一封通知书对学生的意义何等重大,而针对通知出的精巧设计,更体现着高校对学生的关注。如陕西师范大学,老教授亲笔书写新生姓名,当学生的名姓不再是白纸上冷漠、规范、端正的铅字,而是经历了隆重神圣的开笔仪式,被蘸墨写就的行楷时,师生情谊已奠定基调。开学的第一课,便在这无声的仪式感中开始。
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制作,无不体现着高校对学生的期望。行为人师,行为世范,老教授们不畏酷暑,一丝不苟写下新生名姓,难道不是对新生治学态度的最佳示范?不是让学生树立认真,笃实求学态度的最好“第一课”?又如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道道“二校门”,看似千篇一律,却熔铸着在校师生纯手工拼插的用心劳动,这都启示新生向师兄师姐们学习,抱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在高校深造,完善自己的能力,这样的“第一课”意义非凡。
同时录取通知书也是新生们了解学校的第一扇窗,是学校展示自我的一张名片。清华的“二校门”带新生感受纸面上的悠久校史,也代表着激光雕刻工艺的前沿成就。古代文化与今和谐统一在小小的通知书上,表现在这“开学第一课”中。有一笔一画写下姓名来传递传统文化,有不同颜色的入学赠礼代表高校在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不同高校正用通知书,向新生传递学校的校史,向世界传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教育正因这许许多多异彩纷呈的“开学第一课”焕发崭新的创意与活力
当然,录取通知书的新设计,第一课的新形式,难免被批判为“形式主义”,被诟病为“面子工程”。针对社会上对高校重外在形式而忽略提升学术能力的诸多批评,高校更应用“第一课”回应质疑,用不断提高的办学水平回应争论。让这“第一课”不仅是一张薄纸的花样翻新,更成为学校的实力象征,成为高校教育的荣誉证书,成为中国教育闪亮的功勋。
因此,录取通知书上的“第一课”值得肯定,值得弘扬。它注定会引着新生从端正治学态度开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它注定会推动高校矢志办学,促进中国教育的兴盛。
13号文:
以人文情怀育德育才
各大高校为给新生上好大学“第一课”,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与制作上投入大量心血。以精美意蕴浑厚的录取通知书与新生初次见面,彰显了大学的育人观念与教学氛围,是给新生以亲切感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人才的良好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老教授齐动员,以多样文化字体挥墨书写每位新生的姓名,这一“壮举”直观地将努力治学之精神品格展现给每一位新生,让新生体会到严谨认真的校园氛围。富有温情的手写名字代替生硬的机打字,更是给新生以温暖与亲切感,使他们在未来能在温暖中适应大学生活。清华大学的激光雕刻校门也通过手工方式完成,乍现的立体校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又让人不禁感叹科技的灵活运用以及活泼温馨的校园氛围。
究其原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文情怀在被人抛弃后在不断恢复生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温暖人心,教育也在功利的路上回头重拾育人育德本分。如今,品德与文化不相匹配的事件繁发,高校的门外卖早点的大爷被大学生以一毛两毛的转账提示蒙骗,高铁霸座男却是博士毕业生……种种现象正敲响警钟:大学教育应以育人为先,以育人为重。倾注心血的录取通知书让新生体会到被人重视的亲切感,感受到除功利外大学给予每个人的尊重与温暖。这使人文情怀回归到原始本身的目的,达到给新生以归属感,以真情育人育德的终极目标。
精心设计制作录取通知书,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兴科技力量,在给新生以亲切感归属感的同时,明白上大学的真正目与意义,做传承文化发扬科学精神的“后浪”,以“前浪”风采为纲探索做大学生做人的深刻价值。高校以人文情怀感化新生,在“第一课”的初次见面中体现教育的本质,使未来的大学教学生活得以顺利进行,达到教书育人育德育才的目。
诚然,过分攀比终将造成德才尽失的惨痛局面。随着精致的录取通知书被发布到网上,各高校、各高中毕业生中的攀比号角必将随之吹响。秉持不过分张扬、追求奢华,由倾注真心传递深意,应是每个高校设计制作录取通知书的准则。吸取内涵,深切感受校风校训更是每一名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应做的头等大事。由此,倾注心血的录取通知书才能起到真正的价值作用。
人文情怀的教育以育德育才为终极目标,意蕴深厚的录取通知书也是迈出了第一步。发扬教育的本质,普及人文教育的做法,社会素养将得以提升,民族复兴近在咫尺。
14号文:
用文化魅力启迪人生
近年来,各高校形式多样的录取通知书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无论是书香墨气的手书毛笔通知书,还是创意3D立体通知书,无不散发着独持的魅力,被广大学子喜爱。可见,文化是启迪人生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氛围,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师们用手书法的形式精心制作通知书,实际上就是在给新生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初印象,使打开通知书的新生在第一时间体会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浓浓墨香,以此给学生“师范大学”认真不苟、书香气息浓、为人师表的开学第一课。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也正是运用文化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深化内心作为师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成功地做到了教化学生。而刻板地做开学讲话这种刻意灌输理念的方式,常常效果甚微,分散注意力且无法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文化对人无形的教育作用实在巧妙至极!
不同的文化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全面发展,指导人们发挥能动性。清华大学的通知书运用先进的激光雕刻技术,突破传统通知书一贯的平面视觉,塑造了科技与艺术美结合的3D效果,新生在打开后定会获得视觉与心灵上的双重震撼。看到创新之物,学生内心的创造动力与灵感就会被不同程度地激发。新闻与网络中频频报道机器人研究成果,这也是通过同样的方式,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由此出现了高效与趣味同在的机器人餐厅、机器人酒店服务......由此可见,文化也可以在不经意中,启迪人们的大脑,从而培养出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生。清华大学人才济济,闪耀于高校舞台,也就不是什么新奇之事了。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与第一课密不可分。而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出优秀之才。尤其在21世纪这样一个包容与竞争并存的时代,综合能力对于发展尤其重要。录取通知书的妙处就在启迪了综合能力上。
用文化启迪人生,方能在人生路上创造出更加烂灿的文化。如此的教育,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再实践的。